“搬磚”,是最近幾年才興起的網絡用語,或者表示“去做事了”,或者表示做實驗、寫代碼、處理文件等枯燥重復而又報酬低微的事情。大家就這樣輾轉相襲使用了,卻也有了一些約定俗成,能被聽者所理解的意思。至于這一詞語的來源,尚無詳細考證。
有趣的是,同樣表達“搬磚”這個語義,在文言中其實早有其詞!稌x書》卷六六《陶侃傳》中記載:“侃在州無事,輒朝運百甓于齋外,暮運于齋內。人問其故,答曰:‘吾方致力中原,過爾優逸,恐不堪事。’其勵志勤力,皆此類也。”陶侃作為兩晉之際的一代名將,出身低微寒門,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,終于建功立業,所謂“以偏旅,獨當大寇,無征不克”,保證了東晉王朝動蕩時局中荊湘乃至西部的穩定。但他的功績也被權臣王敦所猜忌,頻遭免官、貶謫,一度被貶為“廣州刺史”。就是在廣州刺史任上,他閑暇無事,早晨運百塊磚于齋外,晚上再將百塊磚搬運回齋內。別人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,他說:“我正致力于恢復中原,這種過于優逸的生活,如果沉溺其中,恐怕機會來了,也無法擔當恢復中原的大任了。”由“陶侃運甓”這一典故,而形成了“運甓”一詞的廣泛引用,關鍵在于其中豐富的精神內涵,歸納而言,一是“習勤”,二是“惜時”,三是“有志”。由此,“運甓”就成為一個約定俗成、流傳廣泛的新詞。
那么什么是“甓”呢?據《說文解字》:“甓,瓴甓也”!稜栄·釋宮》:“瓴甋謂之甓”!犊脊び洝“匠人疏”曰:“令甓,則今之磚也。”《玉篇》《龍龕手鑒》皆作“甓,磚也”?梢钥隙,甓,是磚瓦一類的制品。明清以來一些流傳于世的運甓圖,將所運之“甓”理解成了“甕”“甕”,也就是澆水灌園的罐子,主人公作抱甕之狀,顯然是誤解了典故的本義。
唐代元稹《紀懷贈李六戶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韻》中有:“運甓調辛苦,聞雞屢寢興。閑隨人兀兀,夢聽鼓鼟鼟。”白居易《渭村退居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一百韻》:“眼為看書損,肱因運甓傷。病骸渾似木,老鬢欲成霜。”宋劉攽《冬至偶作》:“閑過著慵思運甓,老來多忘卻抄書。”明吳儼《用守溪韻送儉弟》:“下帷董子寧思佚,運甓陶公不愛閑。自恨青春皆浪過,于今為爾惜紅顏。”這些詩句或者表達對自己的激勵,或者表達對他人的激勵:不論是青春,還是暮年,都要抓緊時間,在具體事上磨煉意志,提升自己。
明代貝瓊則撰有《運甓齋記》一文,對陶侃運甓進行了深入的思考。他說:“嗚呼!晉自渡江而南,上下俱偷棄中原而不恤,侃獨有志于此,固非一時坐談老莊者所及也。及都督荊湘等州,檢攝軍府眾事,未嘗少閑。又嘗語人曰:大禹圣人,乃惜寸陰,至于眾人,當惜分陰。豈可逸游荒醉,生無益于時,死無聞于后,其聰敏恭勤,于此見之,非特運甓一事而已。……予故反復論之,其行事雖有未至,而所言則可為萬世法。何者?人情好逸而惡勞,天下之事,恒成于勤而敗于逸。運甓之喻,豈不善耶。”該文較為深入地挖掘了“有志”“惜時”“習勤”這些精神的內涵信息。
清代乾隆帝也在自己的詩文中多次引用“運甓”一典。如其《晝漏》一詩中說:“晝漏丁東朝復暮,駒過隙里百年度。陶公運甓惜分陰,心乎愛矣增予慕。”表達了自己仰慕陶公,學習陶公的愛惜寸陰,不虛度時光。同時,乾隆皇帝也將“運甓”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,專設有“運甓”習勞一門。在他《題養正圖》六十首中的第四十一首就是《運甓習勞》,詩曰:“朝暮運百甓,習勞歷厥躬。亹不遑暇逸,詎學清談崇。昭烈嘆髀肉,有志后先同。”詩中談到了習勞運甓的意義在于讓自己沒有時間閑暇安逸,避免空談議論,以實現自己的志向和夢想。
有人將“運甓”畫成了供人觀賞的圖畫。如明董其昌有《觀運甓圖有感》:“壁紀滄洲勝,圖開白社清。俱為豐歲寶,詎有惜陰情。運甓神誰寫,先鞭意不輕。賭棋真賤戲,抱甕豈嘉名。談麈嗤王謝,紆籌似孔明。直令披畫者,忼慨請長纓。”詩中談到了自己觀運甓圖的感受。“運甓神誰寫,先鞭意不輕。”與其他畫比起來,運甓圖最讓人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歷史責任。“直令披畫者,忼慨請長纓”,能讓觀畫的人熱血沸騰、慷慨請纓。明代濟南劉士驥也有《題陶士行運甓圖歌》,曰:“男兒墮地須有為,肯把居諸輕一擲。九鼎安危系此身,聊從閑暇習苦辛。往來渾似漢陰叟,人非運甓甓運人。”其同樣通過觀看運甓圖來思考自己的人生。
陶侃運甓,作為歷史故事題材,也進入了戲劇創作。明末毛晉編輯的《六十種曲》中收錄了明吾邱瑞所創作的《運甓記》,專門以戲劇這一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陶侃的生平事跡。
后世的人們以各種方式紀念陶公的“搬磚”。在廣州有“運甓齋”,供人憑吊。明張詡作《運甓齋》詩發掘其中的意蘊,說:“朝運一百甓,暮運一百甓。所運不在甓,思以強吾力。所強不在力,思以扶中國。”可謂充滿了沖天的豪情壯志。也有很多文人直接用“運甓”為自己的書齋或書稿命名,如明李昌祺有《運甓漫稿》,明陶士偰有《運甓軒文集》,清陳勵有《運甓齋文稿》之類。也有化用到對聯之中,懸掛于齋室,如“習勤朝運甓 省過夜焚香”。
從“搬磚”上溯到“運甓”,我們可以看到,詞語的字面意思幾乎是一致的,都是指“搬磚”,都帶有一些“重復”“枯燥勞動”的意思。
雖然很難明確二者之間是否具有語詞的親緣關系,但通過比較和追溯,我們可以發現,這一對同義詞語的產生,文言詞語從生成到傳播,更具有可追溯性,也更富于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力量。而現代網絡語詞的發生則更具有偶然性,以表意交際為第一位,文化的內涵則趨于淺表和窄化。
美國語言學教授薩丕爾曾說,“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。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。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”。羅常培先生在其《語言與文化》一書中也提出,“從許多語言的習用詞或俚語里,我們往往可以窺探造詞的心理過程和那個民族的文化程度”,“從語詞的詞源和變遷看過去文化的遺跡”。漢語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語言,每一個漢語語詞相當于浩瀚的語言之海中的一粒沙,但從中正可以折射出歷史與文化的變遷。今詞同樣是后人的古詞,今詞的創造正是后人觀察當代文化程度和文化遺跡的語言現象,后之視今,亦猶今之視昔。
來源:中國社會科學網-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:徐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