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上就要到中秋節了,提到中秋,我們首想到的詞就是團圓。每年這個時候,在外工作的人都會趕回家,和家人吃團圓飯,分團圓月餅來慶祝節日。這些天朋友圈也是早早的就被各式各樣的月餅刷屏。
  可是你知道為什么中秋要吃月餅嗎?
  民間流傳
 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,在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時,為了瞞過元朝官兵搜查,就把藏有“八月十五夜起義”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,偷送給其他起義軍。
  起義成功后,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,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,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,并將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“月餅”,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。
  此后,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。
  在中國,月餅已是中秋節的標配了。那么,除了吃月餅,中秋習俗還知道那些呢?
     打月餅

  “說到中秋,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月餅,F在的月餅五花八門,其實在山西傳統習俗中,月餅是非常講究的。”
  山西的傳統是將月餅分為祭月月餅(也稱團圓月餅)和普通的食用月餅。祭月月餅講究四個一斤,包含著“四平八穩,對稱和諧”的意愿。晉西北的祭月月餅稍有不同,由大到小,壘起來像座寶塔,頂尖為桃形月餅。
  普通的食用月餅大小不同,以圓為主,也有其他的造型。專門送給小孩子的月餅特別講究,一般是兔子形狀的小月餅,取意“蟾宮折桂”,表示大人對孩子的祝福。
  賞月

  民間中秋賞月約始于魏晉時期每逢中秋,人們便擺出果品人們把酒問月,慶賀美好的生活祝福親人,可謂“千里共嬋娟”.
 
  拜月

  除了吃月餅,山西人中秋節還有拜月的習俗。中秋晚上,在院子東面擺上供桌,上置月光馬兒(月神圖像)、月餅、西瓜、毛豆、水果等。講究的人家還要擺香爐、燭臺,香爐中點燃一種盤曲的線香,稱為蕓香。月亮出來后,全家仰望明月。主拜者叩頭敬獻,嘴里還要誦拜月歌:“八月十五月兒圓,西瓜月餅敬神仙,有吃有喝還有穿,一家大小都平安。”等到月光照在桌上供品后,便表示月光菩薩已領受了這份情意,于是燒香焚紙皆大歡喜。
  吃月餅

  拜月結束后,全家人圍坐在一起,一同來分享祭品,將一塊大月餅按全家人數切塊,每人一份,若有外出未歸者,還要特意留一份。以祈求一家人團團圓圓。
  點龍火

  晉南中秋之夜拜月、吃 完月餅后,小伙子們要在夜色中打響鞭,以音大而清脆者為優。個別地方夜里還要點硫黃火,稱“龍火”。
  賞花燈

  中秋賞花燈,多集中在南方。廣州、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“樹中秋”活動,“樹”亦作“豎”,即將彩燈高豎起來之意。
  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子扎成兔仔燈、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,橫掛在短竿中,再豎起于高桿上,彩光閃耀,為中秋再添一景。
    賞 桂 花 · 飲 酒

  我國飲用桂花酒的歷史十分久遠,在屈原《九歌》中,便有“援驥斗兮酌桂漿”“奠桂兮椒漿”的詩句。每逢中秋之夜,欣賞桂花,在陣陣桂香中喝一杯桂花蜜酒,也是一些地方的傳統習俗。
 
  吃田螺

  在清咸豐年間的《順德縣志》有記:“八月望日,尚芋食螺。”
  中秋食田螺,是很多廣東人家中秋節的壓軸食品,一來民間認為吃田螺可明目,傳說八月十五吃田螺,可使眼睛“明如秋月”;二來認為田螺的肥美,也寓意美好;三來田螺有殼,剝殼食肉為“食心(新)轉運”之兆義,以求去邪氣、晦氣。
  另一方面,“螺”字與粵語“羅”字同音,田螺,即“向田羅食”,俗話說“無得食,問田螺(羅)”,中秋夜吃田螺,有豐收之意,代表五谷豐登。
 
  摸秋

  在一些地方還有中秋晚上“偷”貢品的習俗,有句俗語叫“八月半摸秋不算偷”;楹笪瓷哪信e人家田里偷瓜摘豆,偷到南瓜的寓意為來年生個大胖小子。“南”同“男”同音,為取個好意頭。
  中秋節是象征團圓的節日,把酒問月,慶賀美好的生活。種種趣味盎然的中秋習俗,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,但是別忘了,總有幾顆心牽掛著你,習俗再多,回家團圓才是真。